Skip to content

基本背景

姓名: 肖云中

专业: 工业设计

学院: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

南科大GPA 3.68 / 4.0, UC Berkeley GPA 4.0/4.0

TOEFL: 108 / 120 (28R + 29L + 23S + 28W);

GRE: 319 没交GRE

海外经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22学年交流,UCB机械系URAP项目学年科研,EECS暑期科研

联系方式:邮箱 shawncloudy@gmail.com

申请结果

AD(2):

  • [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移动和物联网工程硕士(MS in Mobile and IoT Engineering )a.k.a., MSMITE)]: 是CMU INI信息网络学院的项目,对跨专业同学相对友好,但大多是CS科班的同学,有国内大厂实习/工作经验,以及有美国交流经验的同学(看到同一届录取有好几个伯克利学年交流)。也是我的最终去向,前两个学期在匹兹堡本部,第三个学期在硅谷校区,方便同学们在硅谷找summer intern和工作。INI申请时可以填两个意向专业,我的第二志愿是MSIN,理论上如果第一志愿没录取会考虑录取你的第二志愿。

  •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UW Seattle)- 电子工程硕士(M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k.a., MSEE,24年开始可能会更名为MSECE)]: UW ECE/CSE 唯一支持外部申请的硕士项目,23fall缩招会enroll 50个msee学生左右,一些被daytime拒的同学会被转录取msee pmp项目。目前知道的其他同学陆本背景是电科和浙大的EE本科居多,还有个NUS的CS本,南科大往年微电子有学长录取过。读博搞科研和转码找工都挺推荐的一个项目,学费3万刀每年,如果找到TA/RA可以免学费+2700刀/月stipend,ECE部门转博也很友好,和CSE部门在一块儿,很多教授都是ECE/CSE双聘的。选课灵活,听学长说可以选成80%的CS课程。23年缩招,录取难度大了不少,很多同学被拒后劝转成pmp项目(晚上上课)。

Waitlisted → REJ(1):

  • [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 发展工程硕士(Master in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比较新的项目,1.5年,比Berkeley的MEng一年制项目对找工作更友好,有多个track可以选择,可能会有面试,录取的同学背景很广(商科和理工科都有)。收到REJ还是比较意外的,因为面试官对我的technical background很满意,可能是因为缺乏志愿服务经历以及career goal不match的原因被REJ。

REJ(8):

  • [麻省理工大学(MIT)- Media Lab(MS in Media Arts & Science)]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电子工程硕士(MSEE)]:
  •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计算机硕士(CIS)]:
  • [康奈尔大学(Cornell)-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MSECE)]
  • [杜克大学(Duke)-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MSECE)]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UMich)-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硕士(MSCSE)]
  • [卡耐基梅隆大学(CMU)-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MSECE)]
  • [佐治亚理工大学(GaTech)- 计算科学与工程硕士硕士(MSCSE)]

申请心得

我是自己DIY申请的所有项目,除了文书有在Fiverr上找native speaker进行语法修改。作为SDIM的第一期毕业生,转专业申请美国的CS/ECE Master,回想起来还是有一些心得想为之后SDIM乃至南科大申请硕士的同学进行参考。

申请定位

我一共申请了11个项目,收到了2个录取,反思其原因可能是自己在申请时有意把一些偏保底的项目换成了主申甚至是冲刺校,导致整体选校对转专业选手定位偏高。在选择申请哪些院校时,我大概对自己的每个院校录取概率进行了估计,然后计算出了非全聚德的概率并通过调整选校控制在90%左右。结果是赌对了,最后的AD也确实都是自己主申里最喜欢的几个项目。

PhD or Master?

美国的Master绝大部分是自费的,一般1-2年毕业,旨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也有少部分master同学找到科研兴趣后选择继续读PhD深造。而PhD则都是全奖,在前一两年和master一样会上很多的课(给你颁发一个master degree),而在后4-5年则需要你进行科研产出。关于读PhD还是Master,我与很多长辈沟通咨询过,以下是他们的见解。

前辈A,UC Berkeley 机械系教授,PhD毕业于MIT

  1. 如果在乎薪水,未来想去工业界发展,可以考虑master,美国PhD的时间成本很大,而如果未来是想找教职,想要helping people,对科研很有热情,则建议读PhD
  2. master尽量申请名校,因为业界更在乎学校名声而不是专业或者项目,读phd则是与导师的chemistry更重要。
  3. 在Berkeley,MEng是工作导向的,MS更research focus

前辈B,UC Berkeley, EECS 5th-year PhD

  1. PhD毕业并不能guarantee一个好的工作,很多top校毕业的PhD(我的学长)最后干的事情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没有关联,觉得很可惜
  2. 我花了四年才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HCI,而在此之前一直在探索

前辈C,Princet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Postdoc

  1. 不想要做一些码农的工作,想要找教职,在学术界做点东西出来
  2. 对科研很有热情,愿意risk时间成本
  3. 如果在科研领域不满意,也可以去工业界工作

我的想法

  1. 我对于科研目前没有很大的热情,或者说还没有找到自己想要深耕的方向,反而对去工业界,把科研产出落地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很感兴趣。
  2. 本科目前科研和connection都不够申请一流的phd,而硕士期间可以拓展科研兴趣,如果发现了自己真正很感兴趣的方向也可以继续读读phd,CMU INI 虽然都是就业项目,但23年想要读PhD的同学的去向有Princeton ECE,Yale CS,CMU本校等。
  3. 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我目前更愿意读完master早点去产业界工作,获取产业界的平台资源,积累实战经验。

申请中踩过/差点踩到的坑

  1. 如果能重来,我会double自己的申请数量,每个项目院校的筛人标准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感觉可以保底的项目反而不录取。我了解到一些申请结果不错的同学申请了超过15个项目,多找几个推荐人写推荐信。
  2. 海外科研尽量找professor直接对接,如果是和PhD干活的话,虽然科研经历宝贵,但并不一定能拿到professor的推荐信,并且有更大的几率踩坑。
  3. 中介只能干些累活,很多时候水平都不足,想要申请好学校还是得自己花心思写文书搞简历,我也在文末附上了我总结的一些关于文书准备的文章链接
  4. 文书和院校的培养目的是否match也非常重要,表现出你的diversity会加分

海外学习

海外学习经历对申请加分帮助很大,也是本科一段非常培养能力和拓展眼界的机会,南科大提供了大量的海外交流机会与支持。

海外科研的寻找

伯克利提供了一个叫URAP的项目,本科生和BISP学生可以在入学时申请3个项目,经过SoP筛选,导师面试后加入到实验室课题中去。URAP录取率比较低,很看match程度,录取率大概<=20%,没录取也能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加入到实验室中,比如直接陶瓷教授和PhD。我在Berkeley EECS的暑期科研是通过一门VR开发的课程学习找到的,课题lead是一位5th year PhD student,在课程期末展示后,他demo了自己的项目并且寻找有VR开发经验的同学加入课题。

除了自己寻找海外科研,南科大很多教授也有海外的connection,可以找他们帮忙推荐。

附录

相关资源推荐

申请背景信息搜集:知乎,小红书,一亩三分地,GradCafe,申请群(微信,QQ)

文书准备:CMU,UW,MIT都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文书准备教程

外部链接

我的个人网站

知乎文章:申请经验 DIY申请CV简历怎么写(CV/Resume)

知乎文章:申请经验 DIY申请中的文书准备(So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