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16-汪轶凡-ASU-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基本背景
三维: GPA 3.73/4 22/55(截止申请);
TOEFL: 110(S 23 W 27);
GRE: 155V + 170Q + 3.5AW
申请结果
最终录取学校:ASU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D, AD 转 Offer
申请心得
大家好,我就是来搞笑的。希望如果各位感觉自己申请不算很成功,看完我的经历会高兴一些。
感觉自己的整个申请很波折。从9月份回国之后,算了算时间,真的很紧。10月中旬考托福,下旬GRE sub。原本计划是暑研的时候好好复习这些东西,结果发现每天做完实验回来之后就完全不想动脑子了。考托福的时候,前一晚上根本没睡好,第二天发着低烧去考的试,当时考完后想着完了完了。一周后成绩出来了,却有点好得出乎意料。于是不出意外的乐极生悲了,GRE sub没怎么复习好。不过结果出的时间就要晚很多了,暂且不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早考早轻松。
考试考完后,就开始选学校、准备各种文书。选学校反而挺快的,因为我的方向一开始定的比较死,而且这是个小圈子,做得好得学校就这么多。我从一开始就莫名其妙的非常反感中介,总感觉有点点被噶韭菜的意思,虽然家里提了几次找中介,我还是拒绝了。但是没有中介就感觉当时真的忙不过来,有的时候上课的时候还在敲申请的文书,想到一段写一段。那个时候真的有点初高中考试写作文挤牙膏的感觉。
在申请过程中最难过的一段时间是等推荐信。我申请的学校申请ddl大概是12月15日一拨,12月30日一拨。大概在12月10号左右发邮件催暑研的导师提交推荐信,结果……邮件泥牛入海。那段时间真的是每小时刷一次邮件看导师提交没有,然后反复上网查推荐信能不能在ddl后提交,试图寻找心理安慰,还时不时问一位认识的在那个组交流的本科生:今天老师提交推荐信了吗?其实就结果而言,过了ddl提交可能没啥大问题,因为1月5号终于收到了推荐信成功提交地消息。但是还是尽早吧。
我是武汉人,所以在1月下旬回家后因为疫情一直困在家里。经过了漫长的等待,offer倒是没有来,本来认为的某所板上钉钉的学校却在3月初寄来了rejection。当时我的心情是拔凉拔凉的,难过了一两天。然后赶紧和导师商量,甚至开始很认真地考虑去哪儿gap。因为当时只有2,3所学校发了rej,所以我认为很多还是在wl里面,但是可能顺位不高。然后就是各种问小秘录取状况,套教授,希望能找到教授把自己从wl中拉出来。在3月中旬收到了ASU的Admission。ASU好像是著名的AD狂魔,想转offer还是得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课题组。
然后就是漫长的发邮件等邮件的过程了。我套的这个老师,第一次回复等了一周多,他说简历和材料都看了,挺符合的,不过我得看看有没有多的funding招你。第二次回复等了差不多一个月,所幸这是最后一次等待了,因为这一次他问我:要聊一下吗?很轻松地聊了(大概有一半面试的感觉吧)大概有40分钟左右,最后给我发了offer。其实比想象中好太多了,甚至有点捡了便宜的感觉。面试其实是双向的,PI可以问你很多问题,你也可以向PI了解很多事情:研究方向、待遇等等。倒不是说得像面试公司那样狡猾,因为待遇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听说你有别的offer就提你的工资啥的。但是研究方向是可以、且一定要争取的,五年栽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上是无法接受的。我当时问了五个问题:一、工作的时长(外国导师的long hour其实算不上太长);二、我大概会做一个什么样的课题;三、多久可以使用上某些重要仪器;四、工资;五、大概什么时候过去(因为疫情影响)。这个顺序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既获取了一些信息,同时也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一面。关于钱的问题,不要羞于问,这个问题其实表现了你对加入课题组的认真考虑程度。
在等待的同时我还问了一位在暑研期间认识的刚入职的AP,我也问了他看能不能把我招进去。首先我非常佩服他,从短短两三个月就感觉他很厉害,无论是研究方向的把握还是学术水平。虽然他表示今年秋天可能经费是不够的,但是明年的春天可能就可以了,这也算是一个出路。虽然我选择withdraw了,但是还是很感谢他。
rej真的是玄学,真的。有些排名不高的学校很早就把我拒了,但是有好几个高排名学校在5月才拒的我。甚至还有两三所学校在5月上旬问我,要不要把你的申请留着,明年春天我们还有名额招人(当然我回复算了算了)。所以真的不知道会出什么意外。
关于保底校
每年都会有全聚德的悲剧,今年差点轮到我。但是所幸,我还是申请到了作为保底校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如果打个比方,保底校就是一箱方便面。在平时,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它,但是突然来个什么天灾人祸,你还是会庆幸身边有这么一个东西。保底校随意挑选是一种浪费,申请费倒尚在其次,主要是浪费了你写文书的精力。
保底校,从名字就带者一点弟弟的意味。既然是保底,那就肯定不是十全十美,一般就是排名相对来说会低一些,学校牌子差一点。我相信大家还是很上进的,去保底校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 学术产出优先。这时,与其说是挑选保底校,不如说是挑选课题组。很多课题组是有自己的网站的。一般会列出组里有哪些人(有时会包括Alumni,这时就可以了解一下几年毕业、去路等信息),研究方向,发了什么文章,现在招不招人,以及PI的联系方式。有些组甚至会给出一些更详细的介绍,比如working style之类的。有些老师就只在院系的网站上有自己的个人简介,这个时候就得看运气了,问问自己的导师是否认识他,或者发邮件给可能认识他的老师问问评价(从研究方向和教育、工作经历入手)。当然能够联系到课题组的成员是最好的。
在挑选的最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些学校待上四五年会很憋屈吗(针对PhD而言)?保底校意味着如果没别的offer,就必须得去这里了。在一些论坛、知乎上看看评价,筛选一下。如果挑了半天,没有能够接受的,那可能就需要着手开始准备明年接着申请了。(大概明年再来的概率从1%提升到10%)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没考上清北而复读的人每年也有嘛。
希望大家即使去了保底校也不要自暴自弃,充分利用资源,咸鱼翻身!
英语考试&学习
考试技巧
GRE我比较菜,请大家移步到徐源诚同学的经验那里,他大一下暑假就335+了。
至于托福,我考过两次托福,改制前后各一次。第一次考试的分数不是很理想,写作分数尤其低。一开始我觉得有问题,去申诉,结果出来反而还低了一分。Ironically,居然算申诉成功,钱退了回来。第二次是改制后考试。前日夜里没睡好,并且第二天有些发烧,最后成绩出来,意外的还可以,当时还是开心了好长一段时间。
关于备考,个人感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衷。比如我就丝毫都不愁阅读和听力,但是口语写作还是不大行;我也认识口语分特别高但是阅读听力扣了分的人。所以我会分享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
备考托福写作,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打字速度。有些人在考试前甚至仍停留在眼看键盘打字的阶段,这是肯定不行的。大家都不是native speaker,这就意味着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构思出精妙的句式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靠内容加分是不靠谱的。相对而言,把字数堆上去反而是更快捷、更易行的一种方法。当然,增加长度的前提条件是语法过关,没有低级错误。句式复杂与简单结合,而且即使是复杂句式,应减少太花哨的技巧,因为这个考试拿高分的前提还是避免犯错。写作另一个要点是模板。模板有几个作用:占字数,节省时间构思,平复心情。一个好的模板必须是自己写/改编好,能背的滚瓜烂熟,而且尽量万能。自己写尤其关键,因为是自己写的,临时想不起来也可以补救,而且不会有抄袭的风险。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反向的过程,这一点也是我第二次考试之前才悟到的第一次拿满分感觉纯粹是大力出奇迹。托福考试中的阅读文章不会有复杂的结构,你写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答案怎么找就很清晰了。至于是通读全文再做题还是直接上手做,我两种都在考试中尝试过,后者会比前者快很多。有时间能通读全文当然是好的,更保险,没时间直接一边做题一边读也没什么问题,因为题目做得差不多,文章也就读完了。还以一种读法就是读每段的前一两句,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什么,然后再开始做题。这种方法也挺好的,时间和整体框架都兼顾到了。这些东西也适用于GRE阅读。
听力是否要做笔记呢?就我个人而言,笔记的最大作用是集中注意力,因为听一大段对话很容易分神。往往记了一页的笔记,手都记酸了,结果根本没用着。听力最主要还是要理解,明白讲了些什么,而不是努力回忆别人的每个单词。说得极端一点,听力和阅读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信息的传递,一个从听觉一个从视觉。所以说部分单词没听清楚是不要紧的,就像读一段繁体字,即使不认识个别字词,但是依旧能利用上下文信息推断出来。总而言之,我相信大家的理解水平应该是高于单纯的英文水平的。在听力得不到提高时,尝试一下先理解,再做题,扬长避短,或许有帮助呢?
口语太乐色,没有发言权。
对于非深圳本地学生,托福考点推荐广外白云校区。我的托福和GRE sub都是在那里考的。头天晚上过去住在附近的酒店好好休息,第二天走过去大概10到15分钟左右,正好借这段时间再温习一下模板。
英语学习
看剧有用吗?有用,但是作用大小在于你怎么对待这个剧。看剧其实不要带着功利心去看,比如我想学几个单词,分析几个句子。第一,没用,不要自己骗自己;第二,本来就是看着放松的,强加一些任务,适得其反。比如一部经典的英剧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强烈安利旧版,看过最好的剧,而且毫不过时),剧里面长难句多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基本上没有拿出来分析的价值。举个栗子:
Sir Humphrey: The identity of the official ..., is NOT shrouded in quite such impenetrable obscurity as certain previous disclosures may have led you to assume, but not to put too fine a point on it, the indiviual in question is, it may surprise you to learn, one whom you present interlocutor is in the habit of defining by means of perpendicular pronoun.
Jim Hacker: I beg your pardon?
Sir Humphrey: It was ... I.
Yes, Minister Season 3 Episode 3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也就是说那么一大段话(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是一句话?)实际上就是想说It was I,日常生活没人会这样说话,也没人会这样写作。所以说,剧中长难句的存在目的就是把人绕的云里雾里,不分中外。因此,我认为看剧营造的是一种English Only的环境,耳濡目染,是可以提高英语能力的。甚至能培养一些英语思维,听到英语的反应不是先翻译成中文而是直接理解。这种提高虽然缓慢,但是是永久的,并且很轻松。给大家推荐一部略微冷门的美国动画King of the Hill《一家之主》,内容比《生活大爆炸》或者《老友记》更贴近于一般的美国人。
学校的课程里,五星好评推荐徐嗣群老师的国际学术会议英语,干货很多,能学到海量的pre技巧。当然沟通技巧也是一门不错的课程,但是稍微难选到一些,对于科研的作用也稍微小一点点。
一点零碎的东西
Gre Subject(针对申请物理系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准备。保险起见,大三就去考,能考两次就别只考一次(当然一次就满分or > 90%另说)。Gre Sub的特点是,涵盖面广,内容杂,而且会包含一点点我们没学过的东西,但是不是很深。网上相关资源很多,也有很多同学(有些是外国的同学)愿意分享经验,好好利用。
关于寄送成绩,GRE等直接在ETS上操作的还比较简单,但是在教育部网上操作的托福就略微麻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托福成绩寄送不是交了钱就送了。第一遍交钱是给账户充值,还得再确认一遍才算把成绩寄送出去(这一点是和报名托福考试是一样的)。我就差点没把成绩寄出去。
我没有找中介。我的部分文书是找语言中心的老师修改的,文法修改是很次要的,主要还是结构、思路。我找的是Allison老师,她的经验很丰富,给我的帮助很大,在这里感谢她。
简历可以选择用Latex做。很多人往往认为Latex很麻烦。恰恰相反,用Latex反而是偷懒的一种好选择。网上有很多简洁好看的模板,学习15分钟的Latex最基础语法就能做出非常漂亮的作品。
充分利用导师的资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导师就是你的坚强后盾。
希望大家都申请成功,不会落到我这个很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