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K]-18级-刘博文 金融学专业硕士 @ 香港中文大学

前言

南科大作为一所理工立校的大学,商科相关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作为22fall的港新商科申请者,取得了中规中矩的结果,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对商科方向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个人申请概况

个人背景:

  • 18级金融学专业,申请22fall入学

  • GPA3.6+,专排30%

  • 雅思7.5,GMAT 710

  • 实习经历:咨询、券商行研、互联网战略

AD

  • MS in Finance @ CUHK(最终去向)

  • MS in Global Management @ HKU

  • MS in Global Operations @ HKUST

  • MS in Management @ NUS

Withdraw

  • MS in Finance @ CUHKSZ

WL/Rej

  • MS in Finance @ NTU

  • MS in Applied Economics @ NUS

  • MS in Finance @ HKU

  • MS in Economics @ HKU

  • MS in Finance @ HKUST

  • MS in Economics @ HKUST

  • MS in Business Analytics @ HKUST

  • MS in Economics @ CUHK

  • MS in Business Analytics @ CUHK

  • MS in Management @ HEC Paris

路径选择

国内读研还是国外读研

对于商科学生而言,研究生学历无疑是敲门砖。南科大最近几年选择国内读研的人越来越多。金融系18级保研结果挺不错的,有很多保去985/两财一贸的同学,排名高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这条路径。

两财一贸/比较靠前的985在内地的金融圈子的认可度也非常高。国内的金融专硕学制一般为2-3年,可以在读书期间攒几份含金量高的实习,给求职加分很多。虽然国内金融专硕比较贵,但相较海外还是便宜很多。此外,也可以考虑港中深的硕士项目,像海外院校一样的申请制,就业非常不错,对南科大的认可度也很高。

如果目标是在内地找一份好工作,我认为国内读研性价比要高一些,如果有“出去看看”、“润”等需求的话,那也只有留学可选了。

留学地区的选择

主流的留学地区有英/美/澳/加/港/新,选择主要看个人偏好。美国学校实力强劲+有留美机会,英国学校排名高+短平快等等。我选择港新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

费用友好。香港商学院项目学费普遍在25-40万港币,新加坡更加便宜。生活成本也不算高。

内地认知度相对高。港新高校与内地的connection非常强,认知度高一些。学校的认知度在商科的就业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真的会有欧美名校的学生因为HR“没听说过”而被筛掉简历。

社会文化因素。港新社会治理水平高、美食多、安全,对于计划在当地工作/长居的中国学生比较友好。(此外,香港研究生毕业有一年的IANG签证,不需要雇主sponsor)

疫情以来,考研内卷、就业困难、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让港新的申请难度陡增。在22Fall,HKU商学院一轮申请人数从2k涨到5k,CityU申请人数相较21Fall翻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前期准备

三维

  1. GPA:对申请结果有决定性影响。除了cGPA,也需要考虑相关课程分数,比如Econ看重三大件,Fintech/BA/MFE看重数学课。

  2. 托福雅思+GRE/GMAT:语言类考试,港新要求比美国低,7+/100+基本够用。港新的商学院中,只有CUHK强制递交GRE/GMAT分数,其他学校都是Optional。但港新的热门项目平均GMAT基本都在700+,所以最好有不错的GRE/GMAT成绩(320+/680+)。

  3. 实习、比赛、证书:在申请学校中用处不大。有的学校的申请系统甚至找不到填这些东西的地方,只能写进PS和CV里面。这些东西对职业发展倒是有比较大的帮助,多搞一搞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尽量不要影响刷分数/语言成绩,比如翘课实习就算了吧……

标化考试经验

我的标化考试时间线:

  1. 雅思:2019.8首刷7.5 - 2021.10二刷7.5

  2. GMAT:2021.4首刷710 - 2021.9 二刷690 - 2021.11 三刷670

我在大四的备考阶段状态很差,有心无力,雅思考前没有写过一篇作文,GMAT越考越低最后索性躺平。提供一些教训吧:

速战速决,2-3个月为周期搞定一个考试

我的GMAT考试的时间线拖得特别长。在2021年4月份首刷之后,因为实习考试等事情堆积,我一度搁置了GMAT考试的准备,直到9月份才继续备考。结果基本相当于从头做起,导致9月份二刷的成绩还没有首刷高,11月份三刷成绩更低。

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的执行力是有限的。备考语言和标化考试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一般人很难在备考中获得任何乐趣或成就感。短期的压力能让人迸发出强大的执行力,一旦放到长期,人很容易变得钝感,自驱力被大大削弱。我每次GMAT考试报名时都给自己留足了准备的时间,结果就是不停地reschedule,给GMAC交大笔冤枉钱,二刷和三刷的有效复习时间甚至小于一周。所以大家在备考规划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留太多余地,2-3个月基本能够搞定一个考试,战线拖太长只会让自己倦怠。

不要因为刷分耽误申请,先上车再补票来得及

在2021年的10月份,我一直忙于GMAT刷分,所以放弃了很多项目的一轮申请,因为我想把GMAT刷到750+之后再递交申请。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因为港校有很强的早申优势。递交申请以后,依然可以在系统里面更新自己的语言和标化考试分数,所以不要因为标化考试而耽误申请进度。

申请准备

对于商科授课型硕士,申请中需要准备的是文书(PS/CV/推荐信)以及面试(部分项目)。

PS

虽然港新对于文书没有美国那么看重,但是还是要认真写的。特别是涉及到转专业的时候,需要比较充分地阐述自己转专业的理由。如果申请了很多方向,要针对不同方向准备个性化的PS,不要用一套PS申所有的项目。 我准备PS主要用到了几个平台:

  1. 芝士圈留学网站。有很多文书的案例,可以帮助你了解PS的大致结构。但是部分PS的水平也是不敢恭维,大家自己鉴别。

  2. DeepL。非常强大的翻译网站,有口皆碑。

  3. Grammarly。可以挑出明显的语法错误,Grammarly不报红色错误是PS的最低要求。

  4. Fiverr。可以上网站上找老外改文书,我没用过,但是用了的都说好。

CV

CV一般都是一页纸。可以看一下UWCMU的Resume Guide,非常有帮助。找个正常的模板,黑白+Times New Roman就很好,不要花里胡哨,我参考的是UPenn的Resume Samples的格式。与PS同理,可以针对不同的申请方向写几套侧重点不同的CV。

推荐信

对于授课型硕士而言,推荐信非常不重要,committee颇有一种“主不在乎”的感觉。

在推荐人的选取方面,熟悉是第一位。熟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更有说服力,毕竟推荐信会给committee一个呈现你能力的角度,言之有物远比泛泛而谈要好。熟悉的另一个好处是比较好说话,因为很多推荐人都很忙,申请季push他们是一个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可以多找几个推荐人推不同的项目,分散风险。

大部分项目需要两封推荐信,大家一般会选取1实习Leader+1学校老师的组合,从两个角度呈现自己的能力。但是有的项目需要两个纯学术推荐人(如NTU AE),需要注意一下。

最后,希望大家多为推荐人着想。比如尽量分批提交申请,让推荐人分批填推荐系统,不要交一个申请让推荐人填一次(热知识:大部分系统在不提交申请的情况下,也可以给推荐人发推荐链接)。拿到offer以后也要表达一下感谢,因为你拿offer也离不开他们嘛。礼貌、尊重、体谅都是相互的。

面试

我经历了四个项目的面试:CUHK MFin/HKUST MSGO/NUS MiM/HEC GE,通过了前三个。机器面、真人面、单面、群面也都经历过。不同项目的面试风格迥异,有的看重技术能力是否过硬,有的看重性格与学校是否match。大部分项目,网上都有大量的面经可以参考,基本上能够摸清楚会问有什么问题。有条件也可以做一下mock。准备CUHK MFin面试的时候,我和几个candidate拉了个小群,做了几场mock,后来群面的时候对面试的模式完全熟悉,完全不慌。

对于“练口语”的需求,我推荐Cambly这个平台(广告费结一下谢谢),上面有很多有意思的外国人可以交流(当然是付费的)。比如我在上面认识了一个退休的美国高管大爷,经常在聊政治经济话题,非常有意思。

申请策略

要不要找中介

我选择了DIY申请。我身边朋友中,找中介和DIY各占一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决定。但是见了身边太多人中介炸雷和pua的案例之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劝劝大家。中介只是提供申请方面的服务,但是没有办法本质上改善申请结果。找了中介也不要当甩手掌柜,要主动去跟进申请进度。

中介提供的核心服务有三点:

  1. 选校定位。可以让你了解自己能申到什么水平的学校,决定冲/稳/保的项目。中介有比较大的数据库和录取案例,也会整合各种信息,如新开的项目、捡漏项目等等。

  2. 文书润色。有多种形式,包括中文文书翻译、英文文书表达优化、文书代写等。平均水平比较一般。

  3. 提交申请。帮你填申请系统(不要小看,尤其是当申的项目多的时候,填系统会特别烦躁)。

我认为基本具备以下几点的人比较适合DIY:

  1. 足够的时间。中介提供的服务没有任何不可替代性,但申请的时间成本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如果你在申请季有大量的课程或实习压力,还是找个中介吧。

  2. 信息收集能力。熟悉各种信息获取方式,能通过公开或者地下渠道找到有用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要比中介更加即时和准确。

  3. 计划与执行力。我认识的DIY的同学里面,错过申请ddl的、连申请系统都不想填的比比皆是。即使你非常motivated,也有懈怠的时候。建议大家审慎评估自己计划与执行能力,即便不找中介也要找一个监督者。

  4. 稳定的心态。申请本身就是黑箱,可能发生任何搞心态的事情,如果自己心态崩了就不太妙了。中介能提供非常强的情绪价值,在你被拒的时候安抚你,在你焦虑的时候为你出谋划策(尽管可能出于会有其他目的),你申请出问题时候还可以骂中介,而DIY只能自己承担这一切。

我最终决定DIY申请,核心的原因是:

  1. 穷——英港新中介均价2-3w,美国更是6w起步,我认为中介提供的服务不足以支撑这个定价。

  2. 闲的——我在大四上学期没有课业或者实习的压力,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写文书、填系统。(当然事后发现该拖还是拖hhh)

  3. 事儿多——多年的新闻社设计部改稿子的经历让我变得极其完美主义+挑剔,我相信自己的文书质量要好于中介的平均水准。我非常怀疑一个要服务几十位客户的人,分配给我的精力有多少。

选校定位

如果目标地区只有港新,那么一定要多申一些项目。港新一共不过十来所学校,竞争高度激烈且候选人同质化严重,一个项目收到上千甚至几千份申请是家常便饭。仅仅押注最喜欢的几个项目,全聚德的风险非常高。

就申请难度而言,商学院的项目中,金融≈商业分析>经济>管理。但是追求更“难申请”的专业意义其实并不大。在商科的求职中,大部分企业会关注候选人的实习经历与院校背景,对于候选人的专业背景并不在乎。大部分商科的工作因为不需要太多深入的专业知识,所以并没有“专业对口”的概念,比如学文理工商医的人都可以去做投行、创投、咨询。与之相对,一些公司会对院校的排名比较看重,比如很多券商招聘会卡QS前50/前100,很多咨询公司有自己的target school list等等。如果想从事商科相关的工作,排名高的学校的门槛较低的项目(比如一些人文社科项目)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很多人好奇南科大在港新申请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以下是我的观察,属于身边统计学,不可尽信:

  • 申请商学院的项目,南科大不能当985用。只收985学生的项目,南科大几乎一定被卡;不卡985学生的项目,南科大的竞争力也要弱于985。比如HKU MFin,往年不卡985,会录取南科大的2-3个人,22Fall卡死985本科,于是南科大光荣挂零。NTU和NUS的MFin更是从来没有南科大录取案例。当然也有部分商学院项目比较喜欢南科大。

  • 申请理学院或工学院的项目,南科大基本能当985用。比如金融科技、金融数学、量化金融、金融工程等项目,录取结果都还不错。

我认为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商学院和理学院/工学院不共用院校清单。但即便有了结论,在没有充足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南科大商科申请依然是小马过河,所以我们要更加海王。此外,我认为深大的案例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不会卡深大的项目,大概率不会卡南科大。

提交时间安排

港校有明显的早申优势。一轮和二轮申请比后面轮次要容易很多,所以最好在二轮之前提交申请。当然香港的留位费也是天价,商学院项目基本在7-15w港币,而且不支持退款(广义港校——港中深能退90%,社会主义好!!)。比如我申请的港中文的金融项目,留位费就达到了13万港币,基本属于买定离手。如果想混申香港及其他地区,需要将留位费这一重要因素纳入考虑。

新加坡早申优势不明显,大部分项目12月才开始陆续出结果,但申请还是越早越好。NUS部分项目,如MQF/MFE,会在上半年会开设提前批,但是录取门槛不比正常批次低。

信息来源

信息按照获取渠道分为公域和私域两种。私域信息来源很多,比如学长学姐、申请群、领英等等,信息可用性远好于公域,但是个性化太强反而没有通用经验。还是梳理一些常用的公域信息获取渠道吧:

  • 官方渠道

官网和宣讲会。宣讲会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项目的宣讲会就是吹水+车轱辘话,毫无价值;有的项目的宣讲会放很多官网没有的硬货,比如港大商学院的宣讲会就把各种隐性的条件摆上了台面;有的项目的宣讲会为了政治正确放烟雾弹,嘴上全是主义,内心全是生意(请大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btw有的美国学校听宣讲会还可以waive申请费呢。

  • 微博

信息即时性强,信息质量比较高的留学博主有:

英港新:@崔钟博汶Cook、@研究生申请陈大大、@港澳研究生申请大班长

美国:@Real佩姐

需要注意这些博主往往会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经营中介机构或者提供付费咨询服务。毕竟人家整合了信息,挣点钱也不寒碜,但是咱们要选择性获取信息。

  • 小红书

有很多很好的一手信息,检索功能比微博好用。缺点一是披皮中介与灰产很多,二是很多人在输出情绪而不是输出理性,会影响心态。

  • 论坛

活跃度比较低,但信息质量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

ChaseDream:申商科项目必看的论坛,笔经面经、标化考试、选校都有涉及。

寄托天下:活跃度比较低,偏学术,申MPhil和PhD的可以看看。

一亩三分地:理工科为主,万能网站,润学交流区。

  • 微信公众号

很多中介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面定期晒offer,比如棕榈大道、名校工坊,这些推文可以帮助你认识申请局势。比如名校工坊做深大的case比较多,看他们往年的案例就大概知道哪些项目是不卡双非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案例来定校。

尾巴

南科大建校快十二年了,创校时的预期纷纷落地,一切都向着稳态与渐进靠拢,我们似乎经常忘记我们依然是先行者。在商学院和金融系,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让我明白,即使面对诸多束缚,我们依然可以冲破藩篱。希望我们可以在金融行业为南科大正名,为后人开路。

最后感谢我博学风趣的专业导师Jerry、美丽善良的生活导师舒芳姐姐,在我学习与申研的过程中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与鼓励。感谢我的朋友们在我申请季状态最差的时候的鼓励和陪伴。感谢父母一直以来的支持。

希望疫情早日退散,中国经济满血复苏,一切重回正轨。

如果有更多问题,欢迎联系:liubowen115@outlook.com